用多学少 还是用少学多


频道:家教直通车 来源:厦门家教100 点击:325 日期:2016/9/28

知识无活力化是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具体地说,知识无活力泛指学生不能主动地、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学以致用的愿望与实践。常常表现为学得多、用得少。

  “知识学得少用得多,和学得多用得少会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现在知识传递的结构就是学得多用得少,或学而无用!”岳晓东说。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基础学习,学过的知识现在用不上,将来会用上,所以不必强调学用结合,这其实是知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因为如果知识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派上用场,那么那一天算是某一天呢? 

  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什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拿到一个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对此岳博士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颇有启发意义。在哈佛读书时,他发现一个大二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给一家日本的杂志投稿,讲述他在哈佛的求学经历,深受一批“粉丝”的喜爱。结果这家杂志社出资邀请他到日本去做巡回演讲。这件事对岳博士触动极大,“在我24年的学生生涯中,前22年的学习都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学的东西卖出去,而那个学生在大二时就活学活用,现学现买,这不就是知识活力化嘛!”于是岳博士也把自己的作业整理了一番,开始到国内的杂志投稿,终于在32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说来真是太迟了!

  岳晓东博士在内地很多高校做学术报告时发现,当他问,发表过文章的人请举手时,一些博士生都不举手。再问,你打算多大岁数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大部分人都说,硕士论文写完再发表。 

  这表明中国学生处于惯性的思维之中,即“我现在知识非常浅薄,我有什么资格去发表文章”或“现在学的东西还不扎实,怎么能发表文章”, 与之相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12岁就发表文章,我的导师19岁发表文章,我都属于反应迟钝的!”岳晓东说。

  他认为,“知识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学习的觉悟―――当你没有觉悟时,你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当你开始了觉悟,知识就会变得主动起来,也更早能实现其价值。”所以,知识的学习应该使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而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动。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编辑者:厦门大学家教网http://www.xmjj.tech)


区域:思明区 湖里区 海沧区 集美区 翔安区 同安区
学校:华侨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集美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 诚毅学院 厦门医学院 厦门工学院 厦门华夏学院
科目:数学 语文 物理 化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政治 钢琴 美术 书法 网球 日语 托福 雅思 计算机 韩语 奥数 吉他 围棋 英语口语 法语 德语 成人 外教 幼儿 作文
Copyright 2005-2016 中华勤工家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闽ICP备15017981号 技术支持:加盟中华勤工家教
欢迎代理加盟中华勤工家教全国其它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