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前边是盛世中的蝼蚁,后面是北上广的高房价,左边是北京的折叠,右边是社会的断层,中间还有个资本寒冬,是谁在导演这场戏?
无论商业还是社会,很多问题在于信息只要存在不对等,人群永远在断层。优胜劣汰只是自然表现,归根到底还是信息决定认知,认知改变行为!
作者:见嘉,公众号“DBY步行者”(ID:DBYBUXINGZHE)。本文系笔者根据《罗辑思维》第185期节目“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整理而成的学习笔记。
........................................
一、
今天要讲的主题是“教育公平”,一提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容易激动,因此罗振宇事先声明:
下面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并不是我本人的主张,不是我愿意看到的,而只是一个事实判断,是我对未来的一个预测。
问:“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教育极度不公平的时代呢?”如果答案是“会”,那么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我们只能先接受它,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罗振宇的结论是:
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个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没见过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
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要先理解中国几千年来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尤其是科举教育,它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使命:防止社会分层。
封建君主制时,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官僚和豪强,因此任何一个皇权都是打击官僚和豪强的,因为他们对皇权的威胁最大,科举制的发明和推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比如:
一个人出身社会底层,哪怕他家世代务农,只要他家稍微有点闲钱培养孩子读书,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一个秀才,再几代就有可能是举人,再几代就可能是进士,至此,真个家族光宗耀祖,彻底翻身。
但是官僚、地主、豪强的家庭呢,他们几代人中肯定会有败家子,所以往往富不过三代。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纵然有千般不好,有一条是好的——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是流动的。因此中国的教育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教无类”。
山村的穷苦学生和皇家的孩子用一样的教材,考一样的试卷,教育的方法也几乎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有一定的不平等。
我们今天要说的“教育分层”是西方意义上的分层,具体点说就是美国教育的那种类型的分层。
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要先建立一个背景知识——什么叫阶级社会?
真正的阶级社会是我们在印度看到的种姓社会,或者英国看到的贵族社会。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阶级是由一个人的血缘决定的,而不是由什么财富状况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和自由的浸润,欧美那种血缘观念上的贵族开始消逝,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却一直流传至今。
举房价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
虽然中国现在很多城市的房价也已经很高了,但是中国的房价分布趋势基本上是从市中心到城乡结合部缓缓下跌的,一环、二环、三环……
一级一级往下降。可是在美国却是断崖式的下跌,可能穷人区富人区仅仅隔了一条马路,但是房价却是一个天一个地。
比如硅谷的核心区帕拉阿图(就是斯坦福大学所在的城市),它的东边还有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两个城市是紧邻的,中间只隔了一条河,大概是15米宽,但是两个城市的房价却是一个天一个地,住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
帕拉阿图住的基本都是富豪,比如Apple的乔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等,而东帕拉阿图住的却基本上都是社会的而最底层百姓。
这两个城市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人不一样!尤其是培养下一代人的资源不一样。
美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基本上都是当地社区自治的,即便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其资金来源也只是当地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等,这样的话富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就很充足,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好,形成良性循环;
而穷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就很有限,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差,形成恶性循环(具体的不做详解,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和信息)。
二、
那么这种教育分层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万维刚用两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如果你不了解美国的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
二是,如果你了解美国的教育,你就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之处。
怎么理解后一句话?
万维刚举例。
比如说分别有中美两国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小明,一个是David。
小明通过考试,从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努力学习考取清华大学,到北京上大学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视野非常狭窄,课外书基本没怎么接触过,也很土,不会穿衣服不会说话,见到女孩子就脸红……
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而David呢,家境不错,从小成长的环境也相对好很多。
可能比起做最难的数学题来说不如小明,但是David的知识面很广,不管是游泳、击剑、高尔夫球等体育项目,还是绘画、唱歌、弹奏乐器等才艺方面,或者是演讲比赛、社区活动、学生会里的竞赛等各项社会活动,都很不错,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的代表。
在我们看来是不是就觉得小明很惨很苦,而David就很幸福,可以任意地挥洒自己的性情和禀赋?
万维刚老师说,你不要被骗了,其实他们是一回事儿,都是应试教育。
只不过小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能奔着考试去了;而David干那么多事儿,也只是为了凑够美国那些精英大学入学标准才去做的。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是应试教育。
紧接着万维刚又把这个问题往前推:其实David的处境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面对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就是只要考得高分就能上好的大学。
而David可不一样,不管他凑够多少学分,能进什么样的大学都是没准的事儿。
比如说2013年有一则新闻,美国华人学生米歇尔·王一怒之下把哈佛大学告上法庭,理由是哈佛不公平。
米歇尔·王的SAT成绩(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非常好,几乎甩掉了99%的考生,并且其他各种社会活动所获得的奖项也很多,甚至还参加了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合唱团,非常的优秀,也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对他是接受的。
但是,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没有第二家常春藤名校愿意录取他。
而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华人群中很常见,那些学生甚至还因此建了一个网站,名字就叫“哈佛不公平”。
|